当前位置:首页 > 殲7戰鬥機-殲7戰鬥機參數 >

殲7戰鬥機-殲7戰鬥機參數

来源鋤強扶弱網
2025-07-05 07:22:07

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戰鬥機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戰鬥機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空軍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空軍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
再見 7爺,殲-7或已全部退役

殲7戰鬥機-殲7戰鬥機參數

再見 7爺! 近日有消息說國產殲-7戰鬥機已經功在身退,告別藍天,正式結束60年光榮征戰史。

1962年殲-7戰鬥機正式入列,最初型號62式殲擊機,後來國產殲擊機命名規則變更,重新命名為殲-7型殲擊機,至今已經有整整60年代時間。

1961年中國和蘇聯達成協議,引進蘇聯米格-21F-13型戰鬥機。除了引進整機之外,我們還購買了15架散件自行裝配,1963年我們自行組裝第1架米格-21F-13出廠,到1965年完成15架飛機組裝,為以後國產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礎。

殲-7Ⅰ戰鬥機,注意它的座艙前開啟

1963年,國產化殲-7戰鬥機上馬,最初由沈飛負責,19656年首架殲-7戰鬥機首飛成功,後來沈飛又負責研製殲-8戰鬥機,殲-7戰鬥機轉由成飛負責,一直到今天。殲-7戰鬥機在1966年設計定型,投入小批量生產,到1970年完成24架。

殲-7戰鬥機服役之後,部隊認為它體積小、機動靈活,非常適合我們的使用條件。不過也指出它座艙狹窄、火力偏低、推力不足等缺點。1968年殲-7第一種改進型-殲-7Ⅰ提上日程,它在殲-7基礎上增加了1門30毫米航炮,提高了近距火力,另外還加高座艙蓋、阻力傘艙前移,發動機推力增加等,整體能比殲-7有一定提高。1969年首架殲-7Ⅰ戰鬥機首飛成功,1975年設計定型,到1982年停產的時候,殲-7Ⅰ戰鬥機共生產180架左右。

殲-7Ⅱ戰鬥機,它的座艙向後開啟

殲-7/-殲-7Ⅰ飛機采用帶離式彈射救生裝置,艙蓋向前開啟,並且與飛行員座椅連接在一起。這種設計目的是在彈射的時候保護飛行員,但是結構複雜,對於材料及加工要求較高,故障率高。因此空軍要求改進,這就是殲-7Ⅱ。殲-7Ⅱ在1975年立項,1978年首飛,它換上了敞開式艙蓋,前風檔固定,結構更加簡單,可靠更好,還可以實現零高度、零速度彈射。殲-7Ⅱ戰鬥機在1979年設計定型,1980年裝備部隊,到1993年停產共生產470架,後期殲-7Ⅱ生產線轉移到貴航,其中200架由貴航生產。

上世紀80年代我們從以色列引進怪蛇-3近距格鬥空空導彈(國產化型號PL-8),以加強國產戰鬥機近距火力。這種導彈能較好,但是重量偏大,殲-7戰鬥機掛載之後,重心後移較多,操縱能較差,不得不在機頭增加配重,結果飛機重量提高,推重比下降,機動能變差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成飛與西北工業大學合作,為殲-7換裝雙三角翼,這就是殲-7E戰鬥機。殲-7E戰鬥機采用雙三角翼之後取消了機頭配重,降低了飛機結構重量,雙三角翼還提高了飛機在高亞音速條件下升力係數,增強了機動能。首架殲-7E在1990年首飛成功,1993年設計定型,到2001年停產,殲-7E戰鬥機共生產260架,主要用於替代殲-6和早期殲-7戰鬥機。

殲-7E戰鬥機,它采用了雙三角翼

殲-7係列戰鬥機采用進氣道,航空電子設備隻能安裝在進氣道激錐裏麵。不過激錐空間較小,難以安裝較大孔徑雷達,因此到殲-7E戰鬥機都沒有安裝雷達。由於沒有雷達,殲-7係列戰鬥機一直沒有全天候作戰能力,也不能發揮PL-8離軸攻擊能力。隨著國內經濟技術水平提高,國產雷達體積和重量大幅度降低,具備了為殲-7係列配備雷達的能力,這就是殲-7G戰鬥機。殲-7G安裝了國產SY-80脈衝多普勒雷達,另外還加裝了頭盔顯示器,座艙采用一平兩下玻璃化座艙,增加數據鏈,整體作戰能力有明顯提高。2002年首架殲-7G原型機首飛,2006年列裝部隊。這個時候殲-10A戰鬥機已經批量生產,所以殲-7G戰鬥機產量不高,大約在100架左右。利用殲-7G戰鬥機技術成果,殲-7E戰鬥機進行了改進和升級,改進後的殲-7E戰鬥機編號改為殲-7L。

殲-7G服役15年就被淘汰了

進入新世紀空軍武器裝備現代化更新速度加快,殲-10戰鬥機服役,殲-7戰鬥機逐漸進入暮年,逐漸退出一線,轉入訓練部隊。2021年殲-7G戰鬥機退出一線作戰部隊,標誌著殲-7戰鬥機全部退出一線作戰部隊。不過殲-7戰鬥機畢竟是二代戰鬥機,操縱係統、航空電子係統比較落後,不適合作為空軍新型戰鬥機訓練,因此空軍決定殲-7戰鬥機全部退役。

2022年殲-10戰鬥機生產線已經由成飛轉移到貴飛,殲-20戰鬥機進入批量生產階段,在這種情況下殲-7戰鬥機退役也就不難理解了。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
最新文章